上周拜访某制造企业时,CIO老张给我看了三份AI解决方案报价单——同样的生产线质检需求,价格从50万到300万不等。他苦笑着问我:"都说人工智能能降本增效,怎么还没用上就先被报价单吓出心脏病?"这场景让我意识到,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报价的迷雾,正困扰着无数数字化转型中的企业。
报价单背后的隐形战场
打开任何一份AI解决方案报价单,你都会看到整齐排列的模块化报价:算法开发、数据清洗、硬件部署、运维支持...但就像冰山的水下部分,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更多需要解码的信息。去年参与某物流企业的智能分拣项目时,我们发现供应商A的"算法调优"项里藏着3名高级算法工程师的全职人力成本,而供应商B的同名项目却包含自研的AutoML平台使用费。
最近行业出现个有趣现象:随着大模型训练成本飙升,某些供应商开始将云计算资源消耗包装成"智能进化费用"。我亲历过某零售企业的案例,他们的动态定价系统每月会产生近20万的GPU算力费,这笔开支在初期报价中完全未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