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胎教的起源?
胎教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二、我国天文历法起源?
我国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代文化时期。中国古代观测星象,制定天文历法始于夏朝和商朝,而最早实行天文历法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礼》中有一篇祭祀之典的文章《春官掌火》中提到了“六十干支,二百五十岁,十二辰,三六五日”的占卜术语,这表明在西周时期,六十干支、十二地支、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历已经开始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文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创了新月计算、黄赤交角计算、朔望、日食月食等技术。
汉代之后,我国天文学经历了一段黄昏时期,直到唐代中期才恢复发展。唐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大衍历》中,首次使用了“角分”和“秒”这两个概念,同时纪元从汉武帝的“太初历”重新开始,历法体系也逐渐完善。自此以后,我国历法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历”,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丝绸的起源背景?
中国是著名的“丝绸之国”,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丝绸的国家。中国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罗、绮、锦、绣等品种。
据考证,中国有着悠久的织造丝绸的历史。最开始用的是野蚕丝,后来改成家蚕丝。在商朝,人们不仅能织出平纹细布,还能织出菱形的丝绸。周人已经能够控制丝枝的粗细,将丝捻紧,织成绉布,可见当时缫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到了汉代,长安有专门用于皇家纺织的“东西织布房”,在河南、山东、四川等丝绸产区设置民族工人,为皇帝收集丝锦,统治者过着奢侈的生活,连犬马都穿着锦服。隋唐以后,官办丝绸生产规模较大。
明清时期,丝绸技术和生产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料品种更多,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使其在国际上闻名。
四、我国绿色金融的起源?
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已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2016年8月,《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建立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的经济体;2017年,《落实<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分工方案》推出,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与此同时,中国也日益呈现出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领导力,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全球重要共识。2016年,中国将绿色金融列入G20议题。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推动下,新兴市场绿色信贷跨国工作组(SBN)、中欧绿色债券工作小组和中英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相继成立。
站在中国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时期,有必要梳理一下10多年来中国的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宏观政策的演进以及机构的绿色实践。鉴于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银行业为主体,聚焦绿色金融的机构实践。
2005-2008年:绿色金融的起源阶段
国家政策层面: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日益得到重视。早在1995年,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运用绿色信贷促进环保工作的通知》,央行下发《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环保工作通知》。中国“十五规划”(2000-2005年)中已有环境保护的篇章,并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的目标(尽管该目标并未完成)。到2006年,“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对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2007年,《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出台,提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
监管政策层面:《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推出。2007年,中国银监会出台《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授信政策和操作细则,同时支持节能减排行业和项目。鉴于银行信贷在中国融资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监管机构的中国银监会出台的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至关重要。
金融机构行动层面:第一个绿色信贷产品、第一家赤道银行相继出现。当时,节能减排项目属于银行还未触及的新型项目,故银行在绿色项目的信贷投入较少,也缺乏积极性。为此,应中国财政部要求,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全球环境基金、芬兰政府、挪威政府和中国财政部的支持下,设计了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CHUEE),并创立了损失分担的商业模式,与选定的国内商业银行合作,在节能减排相关贷款中提供本金损失分担,同时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技术援助。2006年,IFC与兴业银行合作,推出了中国市场上第一个绿色信贷产品——能效融资产品,后又与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展开合作,支持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项目,包括能效项目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
在IFC的协助下,2008年,兴业银行承诺采纳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黄金标准——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并按照赤道原则提供的方法、框架和工具,逐步建立和完善该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2009-2014年:中国绿色金融的初步发展阶段
国家绿色政策不断加码。一是中国政府做出国际承诺。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日益重视,2009年11月,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夕,中国政府首次正式承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将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降低40%-45%。二是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推出。2010年,“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8%-10%”的目标。随后又出台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史上最严格环保法”的出台。2012年,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014年4月,新《环境保护法》颁布,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环保法”,环境立法修法进程加快,中国绿色政策不断加码。
中国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开始建立、发展和逐步完善。2012年,银监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成为中国绿色信贷体系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切实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银行经营活动和监管工作中,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指引要求。同年,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要求各家银行对所涉及的环境、安全重大风险企业贷款、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进行统计。2014年,银监会进一步印发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作为绿色银行评级的依据和基础。
由此,中国形成了以《绿色信贷指引》为核心,以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为两大基石的相对完备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促进和激励。
更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逐渐丰富,支持项目的领域范围扩大。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进入绿色金融市场的银行开始增多。除了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北京银行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银行也进入绿色金融市场。2013年,中国21家主要银行(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发布《银行业绿色信贷共同承诺》,表示将加大对绿色信贷的投入。
银行支持绿色项目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从能效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扩大到污水处理、水域治理、二氧化硫减排、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等领域。同时,绿色金融的产品也开始丰富,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银行推出了针对国际碳交易的碳金融产品(如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理、碳交易撮合服务、CDM项目融资等),以及针对国内排污权的排污权抵押贷款等产品。
五、我国交通工程起源?
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协会,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40年代注意到交通规划问题。50年代注意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三者的相互关系,创立了交通流理论。60年代开始在交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信号灯、处理资料和制订规划,并注意研究交通公害问题。70年代在交通工程领域引入系统工程的知识。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张秋先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以来,以张秋先生为代表的美、日、英、加等国的交通工程专家,先后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南京、西安等城市讲学,系统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国内也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出国参加由英、美、日、澳、德等国举办的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这些活动推动了国内交通学科的产生。
1980年上海市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交通工程学会或交通工程委员会,有些早先成立的国家级专业学会也设立了交通工程分会。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现为长安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并着手招收、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国的新闻出版部门也相继出版了《中国交通工程》、《中国交通报》、《道路交通管理》、《红绿灯下》等杂志及一批交通工程方面的报刊,广泛传播交通工程方面的知识。
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成立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标志,但一般认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
六、我国民族旅游起源?
旅游的先驱是商人,最早旅游的人是海上民族腓尼基人。 在旅行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以存在,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七、我国最早水稻起源地?
湖南。
水稻原产中国,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八、我国智能家居发展情况
我国智能家居发展情况
智能家居是指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家庭内的电器、设备、安防系统等通过互联网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我国在智能家居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有所突破,市场规模也逐年扩大。
近年来,智能家居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5G通信网络的建设,我国智能家居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智能电视、智能音响,到如今的智能家电、智能门锁、智能照明等,智能家居产品种类丰富,功能也日益完善。
智能家居技术创新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我国在智能家居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从人工智能、物联网到大数据分析,各种前沿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智能门锁的自动解锁,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现智能音箱的语音控制,使得智能家居产品更加便捷、智能化。
此外,我国还大力推动智能家居的标准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智能家居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智能家居标准的制定,为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智能化解决方案,满足居民对舒适、便利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接受和购买智能家居产品。
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智能家居关联着电子、通信、家电、互联网等多个领域,推动了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跨界合作。同时,智能家居的智能化特点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
智能家居发展面临挑战
虽然我国智能家居发展势头强劲,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技术标准的整合问题,目前市场上智能家居产品的技术标准参差不齐,互操作性较差,一些智能设备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同时,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智能家居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挑战。
此外,智能家居的成本也是一个制约因素。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家居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但仍然比传统家电要贵,这限制了一部分家庭的购买意愿。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成熟,我国智能家居的前景十分广阔。未来,智能家居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控制功能,而是与个人健康、能源管理、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未来的智能家居将通过更加智能化的技术和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安全、节能的家居环境。
总的来说,我国智能家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加强标准化建设,解决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升级、降低成本,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智能家居的需求,推动智能家居事业的蓬勃发展。
九、农业的起源和背景?
农业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主要包括农作物起源的环境背景、从野生到栽培的变化过程和原因,还应包括一些原产于其他国家,后来传入我国的农作物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也许还应包括因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其他相关方面(如耕作技术、生产组织)的发展变化。
农业起源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伴生物,也就是文明起源的第二大物质前提——新石器技术革命。为了农业起源中刀耕火种、割穗收获、研磨加工的需要,距今一万年至八千年间逐渐创造出新石器农具群。新石器的本质特征,按照西方长期流传的传统说法,就是从打制石器走向磨制石器,更科学地说是走向切、钻、琢、磨四大工艺综合运用于农用石器的深加工,由此引出工具上的大革命,生产力上的大革命,也为文明起源过程事先铺垫下第二块物质技术的奠基石。
十、森林教育的起源背景?
森林教育是起源于1952年,丹麦最早提出森林教育。在1994年,一位英国中学老师带着六位孩子去丹麦考察,这被视为森林学校在英国的生根发芽。2004年,英国林业委员会委托社会经济调研小组开展了调查。直到2012年,英国森林学校协会FSA成立,森林教育拥有了官方协会,随后成立了各地区的森林教育协会。
森林教育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发生地点是在森林;授课对象不仅仅是儿童,还可以是成;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孩子实现自尊、自立和自信。因此,森林教育可以简单理解是通过森林建立载体,建议一个活动场地进行教育的过程。
森林教育的六大原则,长期学习过程、利用自然环境、促进全面发展、根据环境体验相应风险、由获得从业资格证的导师运营、以学生为中心。
森林教育必须最大化地利用林地和森林间的自然资源。“加入你是在森林里建个房子,在房子里上课,那么这都不属于森林教育。”
如果符合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那么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林伟森表示,森林教育是反对对孩子过度呵护和保护。森林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风险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要对风险持包容和接受的态度,且非常乐于通过掌控风险来培养孩子自信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