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指导认识还是认识指导实践?
答: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实践决定认识,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反过来,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实践,实践就成功,反之则是失败
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哲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这一原理说明了任何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够确定它的正确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表明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这一认识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举出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例子?
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例子有:
中国农村的改革率先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这些勇敢的农民按下血手印,果敢地进行联产承包,悄悄地开始了改革实践。
等到他们的改革名声在外了,中央也派出了领导人带队总结小岗村农民的创举,总结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然后在四川推行,最后推开到全国。
四、社会实践的认识?
社会实践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并且能增加大学生社会阅历、职业阅历,并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接触社会,了解实际职业需求。
在当前社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更应该走向社会,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德智体本身来说是课堂教育的延续.。 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这是一项可以让部分大学生不再迷茫,坚定信念的活动,一定要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从书卷之中抬起头来,走出个人的牢笼,走出自我的道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享受一个充实的、精彩的、有意义的暑假,享受一个充实的、精彩的、有意义的人生!
五、实践是认识的产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六、认识指导实践的名言?
认识来源于实践,但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其名言有:
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康德
理论的知识比经验的知识要优越的多。—斯宾塞
理论是建造科学大厦的“脚手架”。—赵鑫珊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七、如何认识虚拟实践?
通过网络技术模拟大学生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有点类似于玩游戏,例如,虚拟人生等。所谓虚拟实践,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赛博空间和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的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通俗地说,虚拟实践是指在虚拟世界里所形成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八、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事?
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哲理故事
1、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李时珍费 了一些周折,终于
找到了这种植物,他为了探明究竟,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
以治病,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
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
变了很多当时人 们的迷信思想和以讹传讹的做法。
2、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在研究《黄帝内经》时,发现书中错误不少。
所以,他决心修正其中关于人体结构的部分。
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 观察,绘制了大量的
脏腑图。
王清任修正了《黄帝内经》中的有关错误,写成了《医林改错》一书,并附上了25 幅人体结
构图。
3、地质学家李四光回国后在太行山的沙河县、山西大同盆地 口泉附近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
迹,虽遭一些外国专家傲慢地否定,他却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继续带领学生在太行山、九华山、
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又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证据。
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让事实说话”,最终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其研究成果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对发展建设事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各点: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十、实践是认识的先导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是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不能说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
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